百丈关之战中天载配资 ,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超过一万人伤亡。
百丈关战役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南下途中,与川军爆发的一场极其激烈的战斗,其惨烈程度仅次于著名的湘江战役。不同于湘江战役的被动防守,百丈关之战是红军主动发动的进攻,尽管战役一度被叫停,徐向前总指挥仍坚持推动这场战斗的开展。
徐向前从一个山西籍默默无闻的教员,经过12年时间,成长为红四方面军统领千军万马的总指挥。这个曾被蒋介石在黄埔军校面试时评为“没出息”的山西小子,最终成为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将领。
1929年5月,师长吴光浩牺牲,徐向前接任红31师副师长。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屡次击败徐源泉(48师)、夏斗寅(13师),最终被任命为工农红军第1师师长兼第一军副军长。1930年,他率部南征北战,连续战胜川军郭汝栋、老师钱大钧、豫军戴民权、中央军何成浚及西北军吉鸿昌。
1931年3月,徐向前在双桥镇战斗中重创敌军34师,致使师长岳维峻被俘,第一次反“围剿”战役圆满结束。1933年7月,32岁的他被众望所归,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带领部队成功抵御蒋军20多万人的“六路围攻”。在反击中,红军击溃了8万川军,一夜之间俘虏近2万敌军,使得川军名将刘湘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恐惧,甚至闻名色变。
展开剩余87%当两支红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兵力达到8万人,是红一方面军的八倍之多。徐向前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战绩斐然,几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同一时期,鲜有人能与他匹敌。
然而,战场上没有永远的胜者。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离开红一方面军,继续南下,计划开辟新的战场,目标锁定四川。
1935年10月20日,朱德和张国焘批准并发布了《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这一决定背后蕴含多重考虑。四川素有“天府之国”之称,远胜贫瘠的陕北;蜀道险峻,是建立根据地的绝佳地理屏障。此外,川军近年来多次败于红四方面军,早已对徐向前心存“恐徐症”;再加上红军中许多川籍士兵,士气高昂。因此,红四方面军提出振奋人心的口号:“打到四川吃大米,打下成都过新年!”
于是,1935年10月,红四方面军开始了南下征程。历经雪山和草地的严酷考验,部队变得更加坚韧、成熟、勇猛,他们如破竹之势,直扑川西平原。
10月上旬,红四方面军发动了绥崇丹懋战役,经过十五天鏖战,彻底击溃了川军六个旅,旗开得胜。10月24日,红军从懋功阿坝州出发,迅速击溃杨森部队,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一举攻下宝兴、天全、芦山三县城,歼灭敌军五千余人。随后的十多天里,红军消灭敌军超过一万,红旗遍布巧崃山西侧、大渡河东岸、青衣江北岸以及懋功南部广大川康边境地区。
红四方面军的强势攻势和快速推进,令川军统帅刘湘措手不及,心神俱震。红军高层张国焘和徐向前倍感振奋,决意继续向名山、邛崃挺进,长驱直入,直取川西平原重镇成都。
面对红军的猛攻,刘湘终于坐不住了,倾尽全力抵御红军南下。双方剑拔弩张天载配资 ,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为备战百丈关战役,红四方面军集结红9军、30军、31军等十五个团,共约两万余人。刘湘则孤注一掷,调集85个团和9个独立营,合计兵力超过二十万人。
11月13日,百丈关战斗爆发,红军中纵队全员及右纵队15个团,对百丈镇发起猛攻。经过数日激烈厮杀,红军击退了敌军六个旅的反扑,占领了百丈镇,首战告捷。
但川军随后不断增援,兵力迅速膨胀至十万。尽管川军整体战斗力不强,但拥有重型武器支援,且蒋军派遣飞机空中支援。红军作为进攻方,在百丈一带开阔地形中作战处于不利地位。
11月19日,川军十余个旅在飞机和大炮掩护下,从北、东、南三路向红军发起进攻。红军在长达十余里的弧形阵地严阵以待,激烈战斗正式展开。
广大红军指战员忍受着饥饿和寒冷,在山谷、农田和灌木丛中与装备精良、后勤充足的敌军较量。尽管面临劣势,红军士气依然高昂,因为川军在他们心中是多次败北的对手。
然而,敌军的飞机轰炸和大炮火力让红军难以招架,黑竹关的开阔阵地频频遭受轰炸,伤亡不断攀升。但红军将士依旧顽强抵抗,誓死守住阵地,即便失守也要拼死夺回,展开一场场激烈的拉锯战。
11月20日,敌军为了打破僵局,从水田发动几旅兵力进攻,红军以数十挺机枪进行扫射,敌军大批倒下,稻田中尸横遍野。但因交通便利,敌军不断增兵,攻势反而愈加强烈。昔日脆弱的川军此时如猛虎下山,奋力反扑。
21日,红军前锋被迫放弃黑竹关,撤退至百丈关。次日,在强大炮火掩护下,敌军攻入百丈关,红军展开惨烈的巷战。
百丈外围的水田、深沟和山丘也成为激烈战场,喊杀声震天,枪声刺刀撞击声不绝于耳,尸体遍地,鲜血染红大地和树丛。红军战士个个杀红了眼,誓死不屈。
弹尽粮绝后,他们仍用手榴弹抵抗,手榴弹用光后天载配资 ,拼刺刀厮杀;刺刀钝了,便用枪托打击;枪托破碎了,就抱着敌人同归于尽。
战斗进行至第七天,红军弹药耗尽,敌军弹药充足。虽然川军伤亡超过1.5万人,红军也损失过万人。
11月20日黄昏,徐向前与31军军长王树声来到阵地前线,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和满身伤痕的战士,彼此无言,眼神中透露出无奈和沉重,异口同声说:“这仗不能再打了。”
次日凌晨,徐向前果断下达撤退命令。
关于此战,张国焘曾经试图叫停。10月31日,他致电徐向前和陈昌浩,对继续南下攻击提出质疑,明确要求停止作战计划,改为西进康区:
“依各方面形势来看,政治局势有利于我们,我们必须准备更为艰苦和持久的战争,不能再图侥幸和孤注一掷。”
“如有把握,应由右翼打天全敌左侧,或从太平、双河之间突进,不宜重兵出大川,请按实际情况决定。”
“西康为我唯一后路,不可轻视。即使道孚人口比绥靖多,康定、道孚若为我所有,粮食解决,后方广阔,还能向西昌方向发展。在敌能守住邛、大、名、天、芦碉堡线时,应不失时机夺取康定为佳。”
当时徐向前和陈昌浩正在指挥部队前进,未回复电报。张国焘无回音,11月6日再次致电徐、陈,重申西进康区:“沿路病号多,各团人数少,无多补充,敌军集结,继续攻击难以大胜,占地亦难巩固。”
张国焘让他们查明沿金川两岸调动兵力,夺取康、泸办法。这说明张国焘已经意识到:红军经历南下艰苦战斗后,已精疲力竭,无力再打大规模战役。
最初张发电报时,徐、陈正指挥前进,未回信。红军当时处于攻势,士气正旺,徐向前坚信继续作战计划,11月7日回复坚持执行。
徐向前回忆:“战役中,红军是否主力向西取康定、泸定,还是东攻名山、芦山存在分歧。张要求重点夺康、泸,作为西康战略后方发展。我与陈认为应坚持原计划,重点加强左翼攻势,夺取天、芦、名雅为上策。”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中坦言失利原因:
一、低估川军死守决心和战斗力。此前红军多在敌军后方作战,川军对此输赢无所谓。但当红军意图占领成都时,川军无路可退,军阀放下成见联合抵抗,誓死一战。
二、天气恶劣且不熟悉地形。川西深秋常被云雾笼罩,雾气弥漫,有干部在平川地带甚至迷失方向,徐向前本人也曾在战场附近的小山包上绕了好久才找到指挥所。
三、战场选择不当。百丈关多为丘陵地形,不适合红军惯用的游击战术。
四、兵力分散,口号喊得响但兵力不足。百丈关作为隘口,兵力难以展开,而隘口南方的川军却能不断增援。
总之,这场战败是在连续胜利后,红军未能保持冷静,轻敌所致,印证了“骄兵必败”的古训。这也是徐向前军事生涯中罕见的一次失败。
百丈关战败标志着红四方面军南下战略的挫折,部队元气大伤,最终到达甘孜时,仅剩约四万人。
那么,百丈关战役中川军伤亡超过1.5万人,红军伤亡近万人,为什么原有8万红军后来只剩4万?
一是战略撤退途中多次遭敌追击,造成持续伤亡。撤离百丈关后,红四方面军在天全、卢山、宝兴地区与川军对峙,但薛岳率嫡系部队赶来,兵力悬殊。红军被迫后撤,薛岳部紧追不舍,在荥经发动猛攻,突破防线,红军伤亡惨重,撤至青衣江以北。1936年2月,红军继续撤退至道孚、炉霍、甘孜,零星战斗不断,伤亡持续。
二是翻越夹金山及三过草地过程中,寒冷恶劣的气候导致大量减员。1936年2月下旬,刘伯承、李先念率红三十军开路先锋,红四方面军开始转移。此时寒冬凛冽,最低气温达零下二三十度,长时间作战和行军令士兵疲惫不堪,食物不足,抵抗力下降,冻伤倒下者众多。夹金山一带物资极度匮乏,红军再次损失惨重。1936年7月初,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合,三过草地期间再次出现大规模减员,令人痛惜。
三是反常气候加剧补给困难,非战斗伤亡激增。百丈关后,夹金山附近丹巴、懋功地区突降罕见大雪,严寒阻碍交通,军粮筹集困难,棉衣和药品极度匮乏。
1935年9月南下时,红四方面军约8万余人,次年4月整编至甘孜时锐减至约4万,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永眠于夹金山冰雪和草地之中。
百丈关战役虽惨败,却留下宝贵教训。失败乃成功之母,正是凭借汲取的经验,红军得以百炼成钢,继续壮大。徐向前元帅也因此更加成熟和老练,重新扬鞭策马,驰骋战场,再创辉煌。
专注战争史研究,传递正能量天载配资 ,欢迎投稿,私信必回。
发布于:天津市至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