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0日电 7月5日至7日,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师生一行6人,沿着抗战时期学校内迁足迹易倍策略,前往长汀、永安、大田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溯源长汀:解码 “南方之强” 的精神密码
长汀古城,依山傍水,曾是国立厦门大学内迁九年的办学地。7月5日,在厦门大学内迁历史研究专家林文清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国立厦门大学旧址群。
图为林文清老师在讲解长汀厦大校史
听了林老师生动详实的讲述,凝视着那些浓缩了艰辛办学历程与辉煌成就的史料和老照片,队员们深受感动,不禁感叹:“南方之强”之所以强,在于危难之际仍怀揣青云之志,坚毅于困境之中始终坚守教育初心。
寻踪永安:触摸 “三杆教育” 的热血温度易倍策略
“拿起笔杆能写、枪杆能战、锄杆能耕!” 7月6日,永安市大湖镇的省立永安师范学校旧址里,大湖镇文化站胡丕平站长的声音穿透岁月,实践队在他的带领下,探寻这所在祠堂民房中办学八年,维系福建师范教育命脉的学校。
展开剩余44%“省立师范学校在永安的8年间,培养了8届共计 1435 名毕业生。”胡丕平站长说道,“正是这股在绝境中顽强不息的教育力量,使得无数孩子在动荡岁月里未曾错失成长的养分,也为战后福建乃至更广阔地区的教育复苏积蓄了宝贵的火种。” 站长的一番话语,令同为师范生的队员们深受启发,离开之际,队员们在校史馆的留言簿上郑重写下:“教育的力量,是能在硝烟中绽放出希望的花朵。”
探味大田:遇见嘉庚精神的当代传承
7月7日午后,闽中山区的烈日下,74岁的范立洋老师早已在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旧址等候。作为“第二集美学村”国家级抗战遗址申报的主笔者,他带领着实践队走进这座被誉为战时福建“西南联大”的学村,讲述战争时期集美学村三所学校14个班级614名学生辗转内迁的往事。
此次实践调研易倍策略,队员们用镜头记录旧址影像,用录音留存口述历史。后续,队员们计划通过开办主题展览、微党团课、研学课程等形式,让战时教育的故事和精神走进校园、走向社会。 正如队员们在日志中所写:“我们踏访的不仅是旧址,更是要接过先辈的粉笔与信念,在新时代续写‘教育报国’的青春答卷。”(完)
发布于:北京市至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