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中央军委反复强调“封锁东北大门”的重要性。只要彻底消灭东北的国民党军,关内的战局压力便能得到有效缓解。这一战略目标在随后的战役中基本实现,东野各部消灭了新一军、新六军等国民党精锐。然而兴业策略,仍有一支部队未能完全被消灭,它就是由黄埔四期毕业的刘玉章所率领的52军。这支部队在战斗结束半年后出现在上海,并在月浦地区给三野29军和28军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在辽沈战役进行时,刘玉章指挥的52军驻守在鞍山与辽阳一带。锦州解放后,52军被调入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承担起掩护12兵团后方的重任。按照这样的安排,52军的命运似乎与新一军、新六军等部队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刘玉章并不像廖耀湘那样积极应对战局。当东野大军在辽西走廊与廖耀湘兵团激战时,52军却悄然突袭了营口港,为其能够完整撤退埋下了伏笔。虽然部队损失惨重,但52军的基本编制保持完好,最终有一万余人成功撤离。
展开剩余74%52军的战斗力如何呢?在解放战争初期,因受到“五大主力”部队的压制,52军的战斗力并不突出。尤其是1946年10月的新开岭战役中,52军的主力部队——25师在与东北民主联军四纵的交战中被全歼(后来虽重建,但战力大打折扣)。然而,随着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结束兴业策略,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52军的实力逐渐显现,甚至有评论称其为“第六大主力”。
在解放上海的战斗中,最艰难的并非市区,而是在吴淞地区的月浦和高桥。52军正是驻守在月浦、杨行一带,而三野29军即将与其交战。29军的前身是华野十一纵,战斗经验相对较少,且并非主力部队。三野之所以让29军打头阵,意图是锻炼其战斗力,然而,他们碰上了一个“硬骨头”——52军。
自1949年5月12日夜至16日,月浦依然未被攻占。此时,叶飞指挥28军支援进攻,但经过四天的激烈战斗,战局进展依旧缓慢。28军和29军的伤亡加起来接近9000人,显示出52军的强大抵抗力。
29军和28军为何未能迅速突破?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在那场战役中,美军面对日军的地下工事与坚固堡垒,遭遇了极大的困难。美军在登陆初期几乎没有遭遇太大抵抗,直到深入岛内才遭遇顽强的日军反击。52军在月浦的防御布置与日军的地下工事类似,他们巧妙地利用坟包、树林和草堆隐藏防线,采用大堡和小堡相结合的防御方式。堡垒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超过一米,再用枕木和积土加固,形成层层防线兴业策略,火力交织,极具抗击力。
如果说29军的战斗力一般,那么28军无疑是一支曾多次打过硬仗的部队。28军的前身是华野十纵,曾在徐东阻击战中,与邱清泉和李弥兵团激战,为全歼黄百韬兵团争取了宝贵时间。两个部队在月浦地区均遭遇挫折,足见52军的战斗力不可小觑。
看到两军进展缓慢,粟裕意识到需要改变战术。他指示叶飞将集团性的快速突击改为类似淮海战役期间的近迫作业:攻击部队要挖掘交通壕,悄然接近敌人地堡,选择敌人的薄弱点进行突破,利用侧翼或内部向外打。粟裕特别强调要以炸药开路,体现孤胆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硫磺岛战役中,美军火焰喷射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解放军并未配备此类武器,因此,粟裕才特别强调“发挥孤胆精神”。52军能够利用地形并采取有效战法,充分证明了其作为“第六大主力”的战斗力。
52军在东北战场上,成为了三野解放上海的“漏网之鱼”。如果当时锦州的东北陆路大门没有被有效封锁,廖耀湘兵团成功撤退到营口,更多的国民党军可能会进入关内。若真如此,徐州战场的杜聿明集团或许不会寄望于李延年和刘汝明这两个战力较弱的兵团来援助;如果是这样,傅作义可能就不会产生起义的动机;如果真是这样,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的进展或许也不会如此顺利。东北战局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全国解放的速度。中央军委在辽沈战役开始前做出的精准判断,以及解放军在军事上占据主动,成为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
发布于:天津市至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